战略合作

进口食品火爆背后乱象丛生

2015-10-27 11:01:39  来源:人民网    家庭医生在线

如今各式各样的进口食品逐渐走俏,在家门口吃遍世界美食已经不再是梦想。然而,进口食品火爆的背后,乱象层出不穷。京华时报记者钱宇阳京华时报漫画谢瑶

□观察篇

消费升级带动进口食品大幅增长

我国居民对进口食品需求逐年增加。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食品已达482.4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4.2倍,年均增长率达17.6%。

2014年,我国进口食品中,食用植物油、乳粉、肉类、水产品等大宗产品进口量分别达854.1万吨、149.9万吨、279.2万吨、334.8万吨,2014年,我国从192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食品3514.1万吨、482.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9%、7.3%和3.3%。其中进口食品贸易额列前10位的分别为:欧盟、东盟、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和韩国;乳制品、油脂及油料、水产及制品、肉类、粮谷制品、酒类、糖类、饮料等为主要进口食品种类。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进口食品的大幅增长主要源于国内的消费升级,消费者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由于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部分消费者盲目崇拜洋货。

同时,随着电商的兴起,各大电商平台都围绕进口食品进行一系列的营销,价格战也此起彼伏,拉低了与国内食品价差,这也进一步培育了潜在消费者。

朱丹蓬还表示,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进口食品的增长仍将延续,未来几年增长率还将保持在两位数。

□调查篇

国产食品冒充进口食品

不过,在进口市场火热的背后,也存在不少乱象,让消费者难辨真假。

在京城一家临街进口食品店,很多凉果类、坚果类食品都喜欢打着“美国”、“泰国”、“新西兰”等旗号销售。然而,仔细查看标签,这些产品却多数产地为中国内地。

朱丹蓬介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国产食品“张冠李戴”混充进口食品的现象。在部分超市里,有一些所谓的“进口”食品,实际上是由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的策略,包装上有

详细的中文标注和生产地址,此类产品应属于国产商品,但却被摆在进口食品货架上当进口食品卖。超市销售人员解释,“有的食品是在国内生产,但生产配方或者原材料是国外的,所以也应当作进口食品出售。”

记者了解到,国内市场上出售的“进口食品”大致归为三类:#$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是包装上是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这其中,只有#$类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属于国产食品,第三类则无法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货。

朱丹蓬透露,在广东等沿海省份某些地区有山寨进口食品的一条龙服务,但从食品的外包装上基本上无法分辨。

标注混乱让人看不明白

之所以消费者会被一些“山寨进口食品”欺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进口食品的包装上多为外文,普通消费者很难看懂,全凭进口食品的中文标签来了解信息。但记者发现,很多进口食品的标签标注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让消费者很难获得准确信息。

朱丹蓬介绍,食品标签如同食品的一个窗口,进口食品尤其如此,消费者需要通过中文标签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进口食品专营店或专柜的进口食

品并没有贴上中文标签。当记者对进口商品是否应该有中文标签提出疑问时,店家几乎都以“这是原装进口的”作为回应。

相比一些专营店里标签“稀里糊涂”的现象,很多大型超市开设的进口商品专门货架就好了许多。在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进口食品区,记者在食品的外包装上看到中外文两种标签,且食品名称、配料、原产地、经销商等信息一应俱全。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进口食品必须贴中文标签才能上架。

朱丹蓬表示,根据我国颁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一个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体现的信息有:食品名称、配料表、配料的定量标示、净含量和规格、日期标示、贮存条件、原产国国名或地区区名(如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对于辐照处理过的食品应在食品名称附近标示“辐照食品”,对使用辐射处理过的原料,应在配料表中标明,对转基因食品的标示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另外,按照要求,食品标签中外文需一一对应。

超市电商多设进口商品销售区

10月22日,记者走访了京城一些销售进口食品的零食店、超市。在市区一家大型量贩超市内,单独划出了一块区域销售进口商品,数排相连的货架上满满摆放着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十个国家的进口食品。种类很是丰富,包括奶粉、橄榄油、饮料、饼干糕点、巧克力、方便面等。

“前两年,进口食品的品种大约只有十几种,现在已经达到近百种了。”超市销售人员介绍,目前该超市的进口食品以牛奶和饼干糕点、饮料等零食类商品为主,该销售人员说:“随着种类的增多,现在的进口食品价格已经比以前便宜不少了。”

不仅在商超和临街进口食品店,如今大型购物网站基本个个都在力推进口食品。目前,京东网、天猫超市、淘宝、中粮我买网、1号店等网站都在经营进口食品。

记者打开一家大型电商的主页,在“商品分类栏”中就能见到“进口食品、进口牛奶”一项,进入该子网页能看见销售内容涵盖了进口牛奶、酒类、饼干糕点、糖果及巧克力、水及饮料、大米面食等十三个品类。

记者发现,不少网店都推出了购买进口商品的优惠。如一家网站推出的优惠有很多,10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进口巧克力买一送一,9.9元1L统一价格的进口奶;10月31日前购买进口饼干第二件5折等。

家住朝阳区的李小姐告诉记者,以前购买进口食品只是尝鲜,现在已是标准的进口食品网购达人,从零食、牛奶、粮油等,只要是看到价格优惠,我就放进“购物篮”。“国内食品总是有安全事件,国外食品相对安全些,有些味道也比较特别,而且现在电商进口食品促销很多,价格也不贵。”

保质期临近却无提示

选购进口食品,还有一项需要特别留意的就是保质期。由于从国外运输过来,很多产品可能已经临近保质期。

在大型超市里,记者都在外文包装的进口商品上看到了明显的中文标签,标签所需信息一应俱全。那么,这些大型超市里的进口食品就一定可靠吗?由于有些进口食品鲜有人问津,不仅外包装看起来相当“沧桑”,保质期限也更是已经临近。

在一家大型超市,记者发现其中一盒价值40元的意大利橄榄油(礼盒装)的保质期只到2015年12月3日,食品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期,再拿起几盒同一式样的橄榄油,均快到保质有效期。超市售货员对此解释道,产品已经准备下架,只是下架程序比较繁琐还没来得及做,所以依然在货架上出售。

事实上,对于“临界食品”,国家有关部门曾明确提出:商家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集中陈列或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

进口食品也有安全问题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毕克新公布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57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共1255批、4960吨,其中近一半出现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标问题。

毕克新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验检疫进口食品2035.2万吨,其中不合格进口食品主要种类为:饮料类、糕点饼干类、粮谷及制品类、糖类、水产及制品类、酒类、乳制品类、调味品类、干坚果类、茶叶类,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85.3%。

不合格进口食品的主要原因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污染物超标、货证不符、包装不合格、非食用添加物、转基因成分等。其中,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标较为突出,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8%。

令人注意的是,在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发布的新一轮进境不合格食品信息中,就有多批次食品因添加剂超标或腐败变质被

销毁或者退货。从法国进口的爱乐薇超高温灭菌稀奶油因产品变质被销毁;从泰国进口的小浣熊调味海苔棒因菌落总数超标被退货;从西班牙进口的冻格陵兰比目鱼尾因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磷酸盐被销毁;从新西兰进口的冷冻去骨牛肉腐烂变质;从日本进口的可口可乐罐装紫葡萄味碳酸饮料因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苯甲酸被销毁……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表示,进口食品不一定就很安全,消费者没有必要盲目崇拜进口食品。

海外代购食品维权难

打开微信的朋友圈,不少人被代购的奶粉、钙片、维生素、蜂胶等各种食品信息广告刷屏。

“我从朋友那买过加拿大蜂蜜,味道也一般,但食品包装全是英文,自己也看不懂,谁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会不会吃出问题”,市民周小姐说。

朱丹蓬介绍,在网络或微信朋友圈做代购进口食品的人,大部分都是代理,所以很有可能卖家自己也不确定产品的货源和质量是否真有保证,难免有黑心商贩用假产品换个“新包装”混进市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同时,网上代购境外进口食品一旦产生纠纷,不仅维权流程长,而且举证、快递产品都很麻烦,维权的成本会相当高。

阮光锋也表示,一些含有不明

成分的进口食品通过海淘、代购等方式流入国内。这类食品中往往含有国内不常见的成分,有些成分甚至缺乏相应的中文译名。根据相关国标规定,若某种成分属于国内未经批准使用的成分,进口商需向卫生部门申请该成分为“新资源食品”,经卫生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添加使用。这也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系数。

□服务篇

进口食品选购要四看

市民在选购进口食品时,究竟该注意些什么?

阮光锋介绍,消费者可以通过观包装、查证件、看条形码、验信息等四招进行进口食品真伪鉴别。

一看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标签的内容不仅要与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在我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等。

二看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CIQ”是“中国检验检疫”的缩写,该防伪标志是从2000年开始对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食品统一加贴的。”如无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具的“CIQ”标志,消费者有权向经销商索要查看“进口食品卫生证书”。

三看产品条形码。编码具有#^性,它要求一个商品项目、一家厂商或一个国家(地区)只有一个代码,当商品项目、厂商、国家(地区)已经确定,就永不改变。而且商品条形码中的一组数字还要组合国家(地区)、厂商和商品,这种商品项目代码就可保证商品的代码标识在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特定和#^的。例如,前缀码为“471”的是中国台湾生产,“84”的是西班牙生产,“000—019、 030—039、060—139”的是美国生产,“690—695”的为中国大陆生产,“94”的是新西兰生产、“45—49”是日本生产的等。因此,消费者在选购进口食品时,应拒绝购买不具有条形码的食品。

四看经销商有无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应注明进口食品包括生产批号在内的详细信息。只有货证相符,才能证明该食品是真正合法进口的。

对于进口食品来说,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需要投诉或赔偿,消费者很难去找国外的生产商,只能去找经销商,因此,产品包装上的经销商企业名称、地址、电话等信息一定要看清楚。

(责任编辑:梁倩缘 )

会议合作、活动报道需求可联系彭先生:1882004198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