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海鲜不可取 微生物引发食源性疾病
日前,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黄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省2014年一半的食源性疾病由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都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
5月,广东进入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两种主要致病菌的繁殖高峰期,呼吁大家注意饮食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含有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的食品可导致腹痛、恶心甚至癌症等200多种疾病。
每年5至11月是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多发季节,#!典型的症状是腹部阵发性绞痛。“广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省50%的食源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比有毒植物、化学物和有毒动物引起的总起数还多。”
黄琼说,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广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位微生物致病因子,因为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其自然生存环境为近海岸和海湾的水域,主要通过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传播,爱吃海鲜的广东人要注意预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如何对付副溶血性弧菌
黄琼表示,这种菌耐热性并不强,加热至90℃左右、1分钟内即可被杀灭。生食海产品是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直接的途径。其次,加热不充分也会引起感染。另外,烹调好的食物盛于被污染的容器内或使用被污染的厨具再加工其他食品时,易引起污染。
食物制作工具可传播病菌
除了副溶血性弧菌,广东食源性疾病的另一大帮凶是沙门氏菌。黄琼介绍,在我国内陆地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屡居首位。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该致病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肉类、鸡蛋和新鲜果蔬等极容易被其感染,花生酱等商业化食品也同样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此外,食物加工制作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沙门氏菌交叉污染,如刀、砧板、购物篮或者厨师的手被沙门氏菌污染后可传播至其他食物,对砧板等制作食物的工具未作杀菌处理同样会引起感染。“在肉类食品处理前后,应认真清洗手、砧板、刀具的表面,并要分开处理和保存生、熟食品。”黄琼提醒,今年广州可能进入“#!热年”,气温持续较高将更有利于这些致病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人们应多加注意饮食卫生,以防病从口入。
(来源:南方网)
(责任编辑:梁倩缘 )
会议合作、活动报道需求可联系彭先生:1882004198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