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合作

川大药学教授称药物和毒物应划清分界线

2015-05-13 16:01:20  来源:网易健康频道    转载

药物与毒物,可以治病或致命,似乎是天使对魔鬼,二者有天大的差别。在现实中二者却难分难解,缠绵不清。一些毒物直接作为药用,好多药物是从毒物发展而来,而大部分药物都有毒副反应,也就是多多少少有些毒性,是药三分毒。从这角度来看,药物的另一面就是毒物。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徐正表示毒物大都和药物一样,靠增强或减少人的正常生理机制来致毒或致效。药理学家常说的是:药物不产生新的生理作用。作用过大,威胁到了生命就成为毒。而药物的作用应在可控范围,用于调整生理治病。当药物的剂量过了,也会出现相应毒物的毒性。

毒物、药物都是物

现代科学(医学)中说的毒物、药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可以是含在动植物细胞中或物品中的混合物,也可以是从中提取出来的纯净物(毒素),自然人们的化学研究又合成生产出许多自然界本不存在的毒物。因为是物质,如同食盐,氯化钠;味精,谷氨酸钠…这些常见的物质(厨房里的调味品)一样,人们可以感受到,进而去研究,确定其化学结构,分子式分子量,以及各种各样的性质(理化的和生物的)、包括揭开其毒物为什么有毒有效的秘密。“性质确定用途”喔!

如果现在发生了毒杀(投毒)案,法医化学家总可能分离鉴定出是何种毒物所致,帮助破案并给投毒者以法律制裁。在历史上,曾经有毒物砷的微量分析方法的发明和采用(19世纪初),使投毒者的罪名被侦破、被坐实。在欧洲17、18世纪曾屡发的,把砷作为毒物,号称“遗产粉末”的谋财害命的案件,就立马减少了很多。因为凶手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杀人于无形,即使被怀疑,也无法定罪。获得财产又逃脱了惩罚,就等于鼓励了犯罪。

在2年前(2003年)愚人节时发生的,上海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投毒案,在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剧毒化学成分,被鉴定为剧毒的N-二甲基亚硝胺(半数致死量58 mg/kg(大鼠经口)),送检受害者的尿液和使用过的饮水杯中均检出该毒物。投毒者二审被判死刑。如毒物不是物质的,就绝没有这种可能。

现代毒物学已弄清楚了人们曾经或可能遇到的大多数的毒物。有的来源于植物,如乌头、马钱子、毒蘑菇、断肠草(钩藤)等;有的来自动物,如蛇毒、蜂毒、蝎子毒、癞疙宝毒;还有的来自矿物界,如砷(砒霜)、汞(朱砂)等等;有的是现代工业的制成品,如家中的药物、农药、日化用品等(除药物外,都不应被人吃下去;药物超量也就成了毒物)。这几种来源也和现代药物(西药)的来源相似,无论是植物动物矿物,都有些物质被研究作为药用,成了治病的良药。

药物、毒物应划清分界线

何以区分毒物药物呢?毒物学的祖师爷,也是药学大师,16世纪的巴拉塞尔士(Paracelsus,1493-1541)有句名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种不是毒物。只要剂量正确,就可以把毒物变成仙丹(药物)”。人们按照主要用途或特征来分类毒物药物;而从物质的本性来说,毒物药物没有区别。现在人们清楚,毒性作用是化学物质,包括药物的一个基本性质。

这个剂量正确,今天已有了非常准确的含义,不像当年只是天才的一个定性的语句。是毒物还是药物,是高毒还是低毒,准确到用实验数据来区别。按WHO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吃下0.1克毒物就能使成人(60公斤体重)死亡的毒物称剧毒;3克致死的为高毒;……;250克的死亡的为低毒。大部分药物的毒性都在中等毒之下;但因剂量小,(每次几十到几百毫克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毒性。自然,现不可能用人来做实验取得毒性(毒理学)的数据,而是用实验动物,小白鼠、大白鼠等来研究,并外推到人。通常人们用半数致死量来描述物质的毒性强弱。数字化了,还可以准确的比较大小。这里附上一些毒物的数据,为便于比较,后面有两个常用的药物(见下图)。常见毒物的半数致死量可在网上很容易的查出来。

徐正:药物的另一面是毒物

                              一些物质的毒性数据

而药物的剂量正确,在今天就是指按药品说明书或按医嘱用药。

药物毒物可有相同的作用

不仅如此,人们还进一步弄清楚了,具体的毒物为什么有毒?就像药物为什么有效一样。如毒蘑菇中含的毒蕈碱,能使胆碱能神经激动亢奋,是一种神经毒。误食到一定的量,会导致腹部绞痛和腹泻、支气管痉挛而呼吸困难、心动过缓,甚至引起震颤,抽搐和体温过低…等症状致死。毒蕈碱也用作药物。人们利用其对胆碱能神经的增强作用,用于治疗青光眼,术后肠梗阻,尿潴留和口干症等疾病(这些疾病是因该神经活动低下所致)。是药还是毒,剂量非常关键。野生蘑菇,可不能随便吃喔!

又如,常见的观赏植物夹竹桃,误食了是有毒的,可使心律紊乱、血压升高等。民间曾有其致死的传说。现已揭示出其含有类似洋地黄的物质(毒毛旋花苷),抑制了钠钾泵、增强了心肌的收缩力,过度即中毒。现洋地黄类的药物是医治心衰的一线药物,也是利用同样的作用。

例子举不胜举。总之,毒物大都和药物一样,靠增强或减少人的正常生理机制来致毒或致效。药理学家常说的是:药物不产生新的生理作用。作用过大,威胁到了生命就成为毒。而药物的作用应在可控范围,用于调整生理治病。当药物的剂量过了,也会出现相应毒物的毒性。

“排毒”广告的毒是什么?

近年来,人们可在某些保健品药品的广告软文中看到,治糖尿病的叫排“糖毒”、治高血脂的叫排“脂毒”、治高血压的叫排“血毒”……要美容要减肥也是叫排毒。毒素要排出来,暗示了毒是物质。而那些东东大都含有泻药成分(决明子,芦荟,天门冬,大黄等),利于排便,于是就说成是毒素排出来了,仿佛“疗效看得见”。但这些毒的意义与科学的毒物不相干。可以问问,其化学名称是什么?半数致死量又几何呢?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是现代医学定义的疾病,也是困扰当代社会的公众健康问题。其诊断和治疗方法都是十分明确有效的。“糖毒”、“脂毒”等术语,也不是传统中医用的术语。把简单的弄复杂,明白的捣糊涂,十分容易混淆。这些术语,在药品保健食品的广告中应当禁用。

(责任编辑:梁倩缘 )

会议合作、活动报道需求可联系彭先生:18820041981(微信同号)。